媒體生態

  十八年前我擔任張騫艦艦長,由於具備艦長與作家的雙重身分,某電子媒體特別從台北來到我桃園的家,對我進行專訪。
  那天我在鏡頭前侃侃而談,前後至少錄了七、八十分鐘影片,絕大部分內容在肯定海軍,卻也難免說了幾句抱怨的話。
  記者回去以後將這段漫長的訪談紀錄剪輯成三、四分鐘短片,其中未出現一句我對海軍的肯定,所有抱怨的話幾乎一字不漏地播了出來。最終甚至以「一位優秀的艦長為什麼想要退伍?是不是我們軍中出了什麼問題」做為總結。
  能夠想像長官看到這段影片的感覺嗎?
  *    *    *    *    *    *    *
  一九九五年兩岸爆發「台海危機」,中共對台灣海峽進行導彈試射,那時我正擔任永嘉艦(獵雷艦)艦長。
  看起來兩岸劍拔弩張,其實檯面下都極度克制,所有軍事活動也都依既訂計畫執行。
  很不湊巧,那時正好碰上獵雷艦隊每年一度的「環島演訓」,預計由艦隊長帶隊,率領艦隊四艘獵雷艦、四艘掃雷艦環島航行。
  幾乎是傾巢而出──看起來很大的陣仗,但卻是例行的年度演訓,年復一年不知做了多少回。
  卻不料,那日艦隊早上駛離左營港,某電台記者守候在左營港附近的柴山,從高往下,攝下艦隊八艘船出港的壯觀畫面,並隨即成為當天中午最熱門的新聞。
  為什麼熱門?
  記者強調這是中華民國海軍展開強力反擊,因為一傢伙出動八艘掃、獵雷艦,其目的是進行中共導彈殘骸的打撈作業。
  新聞播出沒多久,艦隊收到艦令部「取消年度航訓」的命令,八艘船調轉回頭,當天黃昏便返回左營港。
  *    *    *    *    *    *    *
  2016年七月一日,早上八點海軍誤射雄三飛彈,九點出頭就有某文字媒體的總編打電話給我。兩人大約在電話中談了半個小時,隨後下午兩點,他又另派兩位記者和我面對面進行訪談一個多小時。
  如此長的採訪,最終編輯成一段三百字左右的文字稿。除了附上我接受採訪的相片,全文重點只有一個:海軍前張騫艦艦長黃征輝表示,雄三飛彈誤射的機率即使不等於零,也趨近於零。
  這則新聞的言外之義是什麼?
  雄三飛彈不可能誤射,那必然是有心人士蓄意的圖謀。
  換言之,一位專業的海軍前艦長,對當時甚囂塵上的「陰謀論」進行了背書。
  *    *    *    *    *    *    *
  我和媒體接觸的經驗不多,幾次下來屢屢有上當、受騙、被利用的感覺。
  其實,不必抱怨,這就是媒體生態。
  真相固然重要,但如何抵得過收視率?
  因而管他什麼重大意外,媒體能夠炒熱就炒熱,能夠炒大就炒大,能夠讓熱熱鬧鬧的討論氣氛拖得越久越好。
  這也罷,更不幸的是媒體對政治事件幾乎都有既定立場,他們很難理性、客觀、真實地呈現事件真相。
  處於如此混亂的環境,我們能怎麼辦?
  管他什麼新聞,請不要隨著媒體起舞,特別是在偵察的過程中,真相還不太明朗的時刻,我們應格外保持一分冷靜的態度。這時媒體的報導「僅供參考」。而那種「據說」、「某知情人士透露」……,可能連「參考」的價值都沒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