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,當時我正在波士頓大學讀書。聽到這消息,當天便邀集幾位同學,其中包含大陸來的留學生,大夥到我寢室喝啤酒慶祝。
為什麼慶祝?
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,頭一次准許成立反對黨。
之後再碰到台灣來的留學生,只要有交情,我都建議他們回國以後應優先加入民進黨。
許多同學覺得奇怪,以我「職業軍人+國民黨+公費留學生」的身分,怎麼敢如此講?
這麼講的目的又是什麼?
我的想法很單純,就是希望台灣形成一個理性的兩黨政治。
如何形成理性的兩黨政治?
先決條件是兩大黨的黨員「人數」與「素質」在伯仲之間。
假如黨員人數不足,選舉時容易走偏鋒;又因表決時難以取得多數,所以會出現暴力抗爭的亂象。
至於平均素質,如果某黨的黨員大部分是生活在中、下階層的小老百姓,無形間兩黨對峙便容易轉化成「富與貧」的衝突。
不管如何,只要黨員的人數與素質不在伯仲之間,理性的兩黨政治就難以實現。
基於這原則,當年在波士頓,我見一個勸一個,無不希望同學回國以後加入民進黨。
或許你不同意,然而這就是發自我內心最深處的聲音。
當年如此,今天依舊如此。
為什麼慶祝?
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,頭一次准許成立反對黨。
之後再碰到台灣來的留學生,只要有交情,我都建議他們回國以後應優先加入民進黨。
許多同學覺得奇怪,以我「職業軍人+國民黨+公費留學生」的身分,怎麼敢如此講?
這麼講的目的又是什麼?
我的想法很單純,就是希望台灣形成一個理性的兩黨政治。
如何形成理性的兩黨政治?
先決條件是兩大黨的黨員「人數」與「素質」在伯仲之間。
假如黨員人數不足,選舉時容易走偏鋒;又因表決時難以取得多數,所以會出現暴力抗爭的亂象。
至於平均素質,如果某黨的黨員大部分是生活在中、下階層的小老百姓,無形間兩黨對峙便容易轉化成「富與貧」的衝突。
不管如何,只要黨員的人數與素質不在伯仲之間,理性的兩黨政治就難以實現。
基於這原則,當年在波士頓,我見一個勸一個,無不希望同學回國以後加入民進黨。
或許你不同意,然而這就是發自我內心最深處的聲音。
當年如此,今天依舊如此。
甚至同樣的觀念可推及對岸。
我自始至終都希望大陸越來越富裕、越來越強盛……,因為唯有如此,大陸人民才可能「衣食足而後知榮辱」,也才會有時間與精力思考中國未來的方向。
中國的未來應該往哪兒走呢?
共產主義?
共產是極度理想的主義,它的成功必須依附在一個無私無我、相互信賴的大同社會。
如此完美的大同社會,不要說大陸,全世界都找不到一個。
也因此,大陸的經濟政策早已脫離理論上的共產主義。套用他們自己的解釋,那是具有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」。
至於政治方面,很不幸,目前仍是以黨領軍、以黨治國,一黨獨大的專治政權。
例如目前中國的「愛國」就是「愛黨」,「叛黨」便等同「叛國」。
這是合理的政治制度嗎?
這種制度可能永遠存在於人類社會嗎?
就我的認知,不久的將來(短則五、六年,長不過二十年),中國共產黨必然會從內部發生轉變。
再不轉變,「衣食足而後知榮辱」的廣大人民就會幫它轉變。
不要說不可能。
蘇聯解體前兩、三年,哪一個政治觀察家說它會解體?
東、西德合併前兩、三年,又有哪一個名嘴預判這可能?
別忘了高牆倒塌時,磚頭不是一塊一塊掉下來;而是砰然一聲巨響,整個牆面崩塌下來。
未來中共體制內的轉變可大可小、可急可緩——這我無法預測,然而它走向「越來越民主」的大方向絕不會改變。
也因為如此,我希望大陸越來越富裕、越來越進步、越來越強盛,這才會產生越來越多「衣食足而後知榮辱」的人民,他們也才有時間與精力思考:我們實行的明明不是共產主義,為什麼政黨要取名共產黨?共產黨一黨獨大的專治政權,符合大部分中國人的利益嗎?
講到這,你應能明白我心中的想法。
假如我對共產黨都能有此期待,對民進黨又有何不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