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談《統獨的代價》,話題很嚴肅,所以在草擬之初,我多方請教先進前輩,其中C的提點讓我如醍醐灌頂。
對於兩岸統一,我原本對北京提了三個條件,分別是:
一、 改變「共產黨」的黨名。
二、 取消「黨即是國」的政策。
三、 國家領導人由人民直選。
提這三個條件,原因是兩岸差異主要在政治制度。若對岸能做到這三點,表示兩岸政治差異大幅縮小,因而台北可以坐下來和北京協商統一。
卻不料,C聽完我的想法,脫口便說:「談判的時候忌諱要求對方你必須這樣、必須那樣……,不可以這樣、不可以那樣……;談判就是簡單地問自己:我想要什麼?」
這段話如暮鼓晨鐘,當場讓我醒了過來。
沒有錯,我是我,他是他,雙方必有不同的立場。他怎麼做,肯定有他的原因,也定然有他的難處。不要站在我的立場,對他提出「你必須怎麼做」的要求。
談判就是單純地問自己:我想要什麼?
正因為這一轉念,我對統一提出兩個新條件:
一、 最小的改變:統一以後的台灣,和現行體制最小的差異是放棄「國家」稱謂,其餘一切的一切,全部不變。
二、 最堅實的保證:如何說服台灣人民,北京必定會落實前述「最小的改變」。
反過來,北京也可以問自己:針對統一,你想要什麼?
不就是台灣放棄「國家」稱謂?
除此以外,還有其他額外的想法與要求嗎?
而這些額外的想法與要求,是必要的嗎?
兩岸雖同文同種,畢竟分裂分治七十多年,如今各有各的想法與習慣;在統一的前提下,有必要要求台灣人依照北京製定的規定過生活嗎?
其實,不單大到兩岸相處,即使小到人與人之間,好比說朋友、夫妻,或父母與兒女,也可以套用類似邏輯。
當然是「類似邏輯」,因為不可能完全一樣,畢竟人與人是近距離接觸,許多時候「對方言行」和你「想要什麼」密切相關。例如你試圖向朋友借錢,希望老伴每天回家陪你晚餐,指望兒女把房間收拾整齊……,凡此種種都在「要求別人」。
這時不妨再退一步,換個角度想:少管別人,管好自己!
什麼是管好自己?
絕不向朋友借錢。推辭不必要的應酬,盡可能陪家人晚飯。別理會兒女房間是否凌亂,把自己臥房收拾整齊,兒女瞧見了能不暗自慚愧?
很高調、難以做到,是嗎?
假如你飽經世故,識透人與人互動的規律,可能會清楚地明白:規勸他人,十之九、九是對牛彈琴。
與其因他人不聽勸,導致雙方關係破裂,倒不如單方向管好自己。
別人是別人,要怎麼過,是他的事。
少管別人,多問自己,進而管好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