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是國家,制是制度。
國家有兩個概念,一個是有形的國籍,一個是心裡的認同。
人民可以遷徏,國籍可以改變,甚至有人同時擁有幾個國家的國籍。
至於認同,那是血源與文化所發揮的影響力;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對國家只有一種認同,它根深柢固埋藏在內心的深處。
看到這你應明白,所謂愛國,重點是認同,不是國籍。
國籍具體的代表是國名。
國名是「時、空」的交集。
例如中國大陸,兩千年前叫「漢朝」,一千年前叫「宋朝」,如今則叫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。
不管是漢朝、宋朝,或中華人民共和國,你會在意嗎?
國名高高在上,和小市民的生活不太有關。
小市民在乎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制度。
制度是政府製定,用來規範人民生活的法律。
什麼是好的制度,細究起來十分複雜,但概略來講有兩個參考指標,分別是政治民主、經濟富庶。這就是《國父思想》民生主義中談到的「保」與「養」:
保:免於恐懼的生存安全。
養:免於匱乏的生活滿足。
若是將「國」與「制」套入兩岸關係,可能出現以下組合:
一、一國一制:北京追求的目標。
二、一國兩制:北京現階段對台灣的承諾。
三、兩國一制:兩個獨立政權,保與養的程度大同小異。
四、兩國兩制:台獨追求的目標。
以上四種組合,一、二、四都很清楚,我現在想談的是三:兩國一制。
試想三十年前,兩岸之間的保與養差距是何等巨大!
今天呢?
台灣由於熱衷政治、忙於內鬥,政黨相互掣肘,經濟長期低迷不振;反觀大陸,最近三十年急起直追,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。
再看政治,大陸民主的進程雖然緩慢,但穩定地朝開放前進;而台灣向來引以為傲的民主,民進黨執政這三年,立法院通過了多少縮限人民「言、行」的法案?政府又在兩岸製造了多少讓人心安全感下降的對立?
這世界沒有絕對的保與養,它都是相對的。
今天與三十年前相比,兩岸保與養的程度都在拉近。
如果有一天拉近到「大同小異」,不就形成了「一制」?
一制或兩制,決定保與養的程度,是人民真正在乎的事情。
一國或兩國,政黨的權力之爭,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