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鬥內行的中國人

  最近研究甲午戰史,我發現一個有趣卻令人心寒的現象。
  這現象可從圖一看得清清楚楚。

圖一:甲午戰爭前中日朝野準備比較表
  圖一橫列中央的時序,由左至右,分別是西元一八六一年到甲午開戰之年(一八九四年)。至於時序的上、下,條列了中、日雙方在這段時間針對甲午戰爭的準備,其重點如下:
一、    十九世紀中葉,中、日都面臨西方船堅炮利的威脅,兩國知識分子也都明白富國強兵之道在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」。因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在一八六一年發起自強運動,至於日本的明治維新則在一八六七年──足足比中國晚了六年。

二、    中國不僅有富國強兵的「思想」,「行動」方面也迅速有了成果: 
(一)一八六六年成立海軍官校(福州船政學堂),直接由英、法聘請西方教師,以西式大學教育培育自己的人才。海軍官校是中國第一所西式教育學府,創校比中國第一所大學──清朝「京師大學堂」(北京大學前身)早了三十二年;而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嚴復,後來也成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。
(二)一八六八年成立造船廠,為國艦國造的理想邁出第一步。
(三)一八八○年於旅順、大連、威海軍港設置炮台,強化軍港防衛。
(四)自一八八一年起一連串的造艦與購艦活動,使得北洋水師在一八八七年晉升為亞洲第一、全球第八的海軍強權。
(五)中國自製的第一艘鐵甲戰艦(平遠艦),比日本自製的第一艘鋼鐵甲艦(高雄艦)還要早一年。
  以上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什麼?
  從好的方面看,和日本相比,中國覺醒得早、行動得快,再加上地大物博、人口眾多,不管什麼事情是不做則已,做起來就很容易產生可觀的成效。
  這特性到今天依舊如此。
  好比說中國最近沒有戰爭、沒有大規模的政治鬥爭運動,全國在安定的環境中發展經濟,短短二、三十年就有「震驚世人」的成就。
  這成就我感受極深!
  二○○○年我初次到大陸旅遊,上個月再度前往東北(相片一),短短十四年中國大陸變化之巨、人民生活品質進步之快,若非我親眼所見,實在令人難以相信!

  
相片一:上個月我參觀大陸高速鐵路製造廠(帽子小了點,是不是?)
  以上是好的一面。
  壞的一面,請回頭看圖一:為什麼從一八八七年到甲午開戰之年,針對現代化海軍的建設,清朝上上下下是「空白一片」?
  這「空白一片」的歷史告訴我們什麼?
  中國人精於內鬥,官場又普遍存在「見不得別人好」的紅眼症。因而一八八七年北洋水師卓越的建軍成果,最終為李鴻章樹立了許多政敵,大家明地暗地扯他後腿,並以打擊北洋水師做為打擊李鴻章的最佳手段。
  這造成北洋水師在「鐵甲艦發展最關鍵的年代」整整停頓了七年!
  反觀日本,他們起步雖晚,然而一旦行動是全國一心、上下集力,由日皇帶頭,幾乎每一個國民都勒緊了褲帶出錢出力,因而即使日本地瘠民貧,他們也能「傾全國之力」籌建一支新式海軍。
  每當讀到這段歷史,我難免心痛中國人為什麼總是內鬥不休、相互掣肘?
  這是中國人惡劣的民族性嗎?
  或是中國地廣人眾,相對於地狹人稀的日本難以凝聚共識──才有這想法,接著就想到今日的台灣。
  如今台灣的人口約為日本甲午戰爭時期的一半──應該更容易凝聚共識吧?
  今天的台灣團結嗎?
  不僅不團結,內鬥之凶之狠,可能比腐敗的滿清末年還要嚴重!
  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。
 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,五千年來累積了許多古諺。某些古諺譬喻之精闢、算計之神準,實在發人深省。
  在此特別為台灣的某些朋友舉一句古諺。
  假如你們把中國大陸當成敵人,有句古諺是這麼說的:
  大敵當前,內鬥不已,是亡國的先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