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國聯軍借屍還魂?

八國聯軍是中國之恥,起因為義和團「扶清滅洋」運動。由於暴行日漸擴及京師,為保護租界區與使館安全,八國聯合出兵,各自派遣兵力概估如下:美國3420人、英國12020(主要從殖民地徵兵,分別為印度8000人、加拿大2000人、澳洲500)、法國3420人、德國900人、義大利2580人、澳匈帝國296人、俄羅斯13150人、日本20840人。

為何日本派遣軍隊的人數最多?史學家多半以「距離最近」回應,其實沒有那麼單純。

扶清滅「洋」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,並不包含日本。最起碼日本並未在中國傳教。因而義和團的主要暴行「教案」──燒毀教堂、殘殺傳教士,與日本無關。

今日中日仇恨頗深,主因是8年對日抗戰。八國聯軍以前,日本雖與清廷經歷甲午戰爭,但當時民情並非一面倒。例如陸戰期間,日軍營區大門外,每天清晨都可看到趕著牛車、馬車,搶著為日軍運送輜重,賺取蠅頭小利的中國小市民。此外,北洋水師學堂年輕的學生,有的甚至抱持「日本勝利也不錯」的心態。因為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,清朝也是外來族群,與其保護腐敗的滿清政權,不如換一個朝氣蓬勃、銳意改革的大和民族。

正因為如此,義和團之亂從189910月暴發,聯軍於次年611日從天津出發,第1個被暴民殺害的日本人,是當天前往接應聯軍指揮官的「日本駐清使館書記」。接著7天之後,第2位日本人被處死,罪名是「間諜」。

由此可見,當時暴民並未將日本列入「洋」的範圍。而是日本人與華人外貌相似,使館人員又能講華語,混在人群中打探情報,此種猶如軍前探子的間諜行為,這才造成2名日本人的死亡。

可是,即使中日仇恨不深,日本不僅派遣最龐大的軍隊,一路還衝鋒陷陣、英勇無比,骨子裡的原因,可從聯軍攻入京師的暴行看個大概。

北京城破,日軍直奔「戶部」(類同今日財政部),將存放在庫房的360多萬銀兩洗劫一空,之後才加入聯軍打砸搶殺的行列。

八國聯軍對日本而言,重點在「搶錢」。之所以如此,得回溯到甲午戰爭之前。那時日本民間不乏反戰思想,畢竟清朝家大業大,小日本有幾分勝算?沒想到日本有限的出兵,勝利卻十分容易,戰後賠款更讓人震驚!

甲午戰敗,清朝賠款相當於全國2.5年稅收;這筆錢,足夠日本6.5年的全國總支出。小小的戰爭竟能為國家帶來如此巨大的利益,軍人地位扶搖直上,原本反戰的人民也改變心態,這才激發出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的軍國主義。

由於賠款過於巨大,民間根本花不完,因而政府將84%的賠款用於建軍。以海軍為例,甲午戰爭時日本擁有31艘艦船,其中最大者為4200噸,總共只有4艘。甲午戰後十年,日本軍艦數暴增至103艘,其中6艘為12500噸戰鬥艦,6艘為9800噸重巡洋艦。

打敗腐敗的清朝易如反掌,利益卻如此巨大,各國看得無不眼紅。這導致列強在中國紛紛爭取殖民地,強迫清朝開闢通商口岸,大批傳教士深入內地,最終引發義和團之亂。

如今回頭看這段歷史,難免令人想起「歷史總是不斷重複」這句諺語。試想當年的八國聯軍,如今的G7全都派了參戰的軍隊。這是八國聯軍借屍還魂、命運的巧合,或「侵略殺人」的基因是烙印在民族骨髓裡的DNA

 


大陸為何建造航母?

上個月,北京因不滿蔡麥會而發動環台軍演,山東艦第1次穿越第一島鏈成為媒體議論焦點,諸如解放軍可以從東西兩面夾擊台灣;中共航母目的是占據戰略要地,嚇阻由東來援的美軍等。針對相關議題,我寫了《中共航母與武統何干?》,簡要說明武統時中共無需動用「價昂、效低」的航母艦載機。

既然如此,大陸為何投下巨資建造航母?前文文尾,我以「確保經濟發展,維護一帶一路海上絲路」回答此問題。文章刊登以後,某前輩來電,提醒我解釋不夠清楚,簡單的理由難以服眾。故而今日再度撰文,算是狗尾續貂之作。

首先,2021年擱淺蘇伊士運河的長賜輪,滿載超過2萬個貨櫃。試想它靠泊基隆港,若欲將全船貨櫃經由高速公路運往高雄,那將會是何等昂貴、耗時、艱難的作業!可是,同樣的工作只需1艘長賜輪、25個船員,以20節經濟速率行駛,半天內便可完成。海運與陸運差異之巨大,由此可見一般。

再看大陸對外「進出口貿易」與「能源進口」,7成以上仰賴海上絲路。如何確保海上絲路的安全,必然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。至於具體作法,一是建造具備「遠程兵力投射」的航母戰鬥群,二是在沿途設立軍事基地。

正因此需求,中共近年在南海擴建島礁,其中永暑、黃岩、永興島已具備現代化的機場與港口。至於海外軍事基地,除了亞丁灣與紅海交界的「吉布地」,未來可能突破的地點請參考圖一,由右往左依序說明如下:

          圖一:海上絲路與可能設立的海外軍事基地。

印尼:201211月,習近平初任中共總書記,次年10月出訪印尼,在國會演說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「海上絲綢之路」,推動雅萬高鐵、區域綜合經濟走廊,以及「兩國雙園」等重大建設。202211月,習近平再次出訪印尼,表示「中方將繼續鼓勵優秀中資企業參與印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,協助印尼建設新首都和北加里曼丹工業園」。

緬甸:2010年,中國石油公司投資數十億美元,興建一條從雲南省昆明市到緬甸皎漂港的輸油管道,如今每年可輸送2000萬噸原油,相當於台灣年度進口原油的49%2021年,中國向緬甸租借科科群島,租期30年。科科群島位於麻六甲海峽進入孟加拉灣的要衝地帶,中國在島上修建1座雷達站,以及1條長達2900多米,可以起降各式飛機的跑道。

孟加拉:2010年,中國資助孟加拉87億美元擴大吉大港設施,並興建兩國鐵路與公路。2013年,孟加拉參與一帶一路,同意中國興建「吉大港中國經濟產業園區」。

斯里蘭卡:中國透過一帶一路與斯里蘭卡合作,在可倫坡西部建立國際金融城;國營企業為斯里蘭卡建造多項重大工程,為鐵路現代化提供技術援助。2013年,由中國營運的科倫坡國際集裝箱港口開始營運,成為新加坡和杜拜之間的轉運中心,而中國企業對該港口擁有85%股權。

巴基斯坦:中巴關係素來友好,透過一帶一路,中國興建連接新疆省喀什市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高速公路、鐵路運輸,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管道,兩國並共同擴建瓜達爾港,如今具備全方位作業能力。

伊朗:2021年,中國與伊朗簽署為期25年的合作協議,總投資高達4000億美元,此將大幅增加在伊朗能源、電力、銀行、電信、港口、鐵路及農業等相關建設,並在波斯灣的格什姆島(Qeshm)等地設立自由貿易區、智慧城市、5G和多個城市的地鐵線建設。

阿曼:2018年,中國與阿曼簽訂《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》,兩國共同推動一帶一路,充分利用經貿互補優勢,擴大基礎設施建設、產業園區、鐵路、港口、電站、物流等方面的互利合作。

阿拉伯聯合大公國:據今年美國外洩的機密資料顯示,阿聯某港口曾進行開發工程,由於可能提供中國軍方使用,礙於他國壓力於2021年底停工。但依據202212月情報顯示,此港口不單接通水電,軍用倉庫的圍籬亦已建成。

沙烏地阿拉伯:在北京的推動下,沙伊兩世仇和解,中沙關係邁入新里程。沙國提出「2030願景」計畫,預計在紅海北端建設高科技新城市,而這項龐大、耗資不菲的基建工程,中國是不可或缺的要角。

從圖一可知,海上絲路每隔數百至千餘公里就存在一處可能的軍事基地,未來果若成真,平時派駐數艘大型神盾艦當可震懾小規模區域衝突;萬一局勢升溫,加派航母戰鬥群應能發揮武嚇效果。如此規劃,展望未來,哪一個國家有能力阻斷海上絲路?


中共航母與武統何干?

此次中共環台軍演,由於山東艦航母首次駛出第一島鏈,頓時成為國人議論的焦點,諸如中共具備從東西夾擊台灣的能力,可以阻斷由東來援的美軍等。

新造艦從「成軍」到「服勤」(具備戰鬥資格),必須經歷「成軍訓練」。航母的成軍訓練包含「單艦」與「戰鬥群」兩階段。戰鬥群訓練包含天空、水面、水下三度空間,操演海域直徑長達1000公里。再看西太平洋海域,面積夠大、距離大陸最近的正是台灣東部至關島之間。

 


圖一:3個紅圈的直徑皆為1,000公里。從地圖可輕易看出,東海與南海「虛線」所示,由於邊緣靠近陸地,所以不適合操演。

舉個簡單的比喻:學習開車要到汽車教練場,圖一「紅色實線」正是航母戰鬥群的訓練場。去年遼寧艦曾在此海域操演,如今是山東艦,未來福建艦必也會加入。再隨著中共航母的艦數增加,戰鬥群在此操演的頻率會越來越高。

航母是「海上移動機場」,其價值在艦載機。從船上起飛的艦載機由於跑道長度限制,彈藥量不及從陸基起飛的飛機。例如中共航母艦載機殲-15,最大載彈量約為6.5噸;至於陸基起飛的運-20,最大載彈量為66噸。

此外,航母戰鬥群一旦進入備戰狀態,會張開半徑至少500公里的保護網。假如航母退到「至少距台灣500公里」的海域,其距離會不大於從沿海機場起飛,繞一圈攻擊台灣東部的戰機?

岸基起飛的飛機諸如戰略轟炸機、長程運輸機、重型戰鬥機,無論是航程或載彈量都大於航母艦載機。武統時中共何需動用價昂、效低的航母艦載機?

至於嚇阻美軍來援,中共目前航母戰力遠不及美軍,因而不會使用「航母vs航母」的傳統手段,那是「以己之短,攻彼之長」,而是區域拒止的不對稱作戰。至於手段,大型目標如航母,使用東風-17、東風-21D等導彈;若為多目標組成的船團,可使用大面積殺傷長程多管火箭系統。例如這次軍演出現的PHL-191,其射程可達400公里。

另外,倘若武統採取登陸作戰,從台灣東部是下下策。因為進出東部的道路柔腸寸斷,縱然中共成功登陸,國軍可輕易阻斷進出孔道,使得登陸軍「進退不得」,那不就成了兵法所稱的「死地」?

既然如此,中共耗費巨資籌建航母的目的為何?

主要在確保經濟發展,維護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請參考圖二 ),次則在應付區域衝突。

 


圖二:海上絲路占大陸對外貿易七成,若遭到封鎖,對經濟的傷害不言而喻。這也是紅海入口「吉布地」,是中國唯一海外軍事基地的原因。

麥卡錫為何取消訪台?

20228月,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,當時身為少數黨領袖的麥卡錫就公開表示,如果明年當選議長,也計畫來台訪問。基於此,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藉去年9月因公赴美的機會,親自轉交立法院院長游錫堃邀請麥卡錫來台的信函。由此可見,麥卡錫以「眾議院議長」身分來台,是民進黨與麥卡錫共謀之事。

20231月,美眾議院舉行議長選舉,麥卡錫歷經415輪投票,最終才以超過「有效當選票數」1票低空掠過,選舉過程之冗長、支持度之低,均創下歷史紀錄。

僅管如此,麥卡錫總算還是當選了議長。以他那時處境,會不爭取「做一件大事」,進而搏取民意支持的機會?如今美國民意超過八成反中,麥卡錫若依計畫來台,中共反應越強烈,就越能成就他「反共急先鋒」的英雄角色。這是難得揚名立萬的機會,他可能放棄嗎?

麥卡錫的心態不難臆測,北京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。去年8月環台軍演,基本上中共只讓「台北痛」,美國樂得隔山觀虎鬥。此次若老調重彈,想必無法嚇阻搧陰風、點鬼火的華盛頓。如何讓「華盛頓痛」?北京略一思忖,必然想到了俄烏戰爭:假設中國支援俄羅斯後勤補給,或甚至武器彈藥,北約還有勝算嗎?如此一來,北約會不陷入分裂的局面?

當然,支援侵略國家,中國會毀了自己的國際形象。北京不希望走到這一步,故而私下協調華盛頓,表達麥卡錫若來台,可能採取「讓華盛頓痛」的反制作為。

華盛頓不希望走到「美中攤牌」的地步,因而於221日,安排吳釗燮、顧立雄、黃重諺前往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,出席台美國安會談。推測在此次會談,美方表達麥卡錫不會來台,然而會安排4月蔡總統過境美國時,在加州雷根圖書館與麥卡錫會面的決定,且相關行程安排也會給足面子。

320日習普會,晚宴後習近平對普丁說的那句:100年來從未出現的變革正在降臨,而我們將共同推動這變革──清楚表達若華盛頓跨越紅線,北京將「言必行,行必果」。或許這就是蔡總統此次過境美國,部分接待規格降標的原因。

誠然,麥卡錫不來台也可能是台北主動提出。果真如此,蕭美琴在美直接到麥卡錫辦公室,親自向他致歉,何須勞動台北國安團隊大陣仗前往華府?若為了向麥卡錫表達「正式、隆重」的歉意,訪問團也應前往拜會麥卡錫,而不是出席「台美國安會談」。

基於上述分析,「麥卡錫不來台」理應是北京與華盛頓私下協商所得。外交重點在「不要讓別人下不了台」,此次華盛頓並未讓北京下不了台,因而北京採取的軍事行動也就相對收斂。

 


如果沒有馬英九

台灣自民選總統以來,先後有4人擔任過總統,依序是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、蔡英文。

李登輝從登位之初的暗獨,到實際掌握權力以後的明獨。1995年訪問美國引發北京強烈不滿,次年總統大選,中共對台灣外海發射導彈,美國緊急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群前來鎮懾,海峽一時戰雲密布。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岸是「特殊國與國關係」,台海頓時劍拔弩張;早年中共戰機很少接近海峽中線,那段日子驟增到每天十幾二十次。

相對於李登輝,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關係還算緩和,特別是上任初期,北京在觀察,陳水扁在觀望。等到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,就職演說中具體提出「台灣主體性、兩岸平等、民主原則、和平協商、新憲政」的五個主張。整體而言,陳水扁對北京的態度是謹慎小心、步步為營,雙方不曾發生激烈衝突,但官方或民間也看不到突破性的接觸。

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,兩岸關係大翻轉,政府採取親中和中、外交休兵的政策,官方、文化界、教育界、商界交流頻繁,民間來往人數逐年增加,2015年大陸來台旅遊人數更創下418萬紀錄。這段日子吳伯雄曾經在北京會見胡錦濤,馬英九在台北會見陳雲林,蕭萬長在印尼會見習近平,朱立倫在北京會見習近平。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更史無前例,在新加坡創下兩岸現任領導人會面的紀錄。

2016年政權再次輪替,民進黨蔡英文勝選,兩岸重回對抗老路。

20171月川普上任,美中全面掀起貿易大戰,台北孤注一擲依美親美,復由於香港反送中運動與疫情影響,兩岸關係急速冷凍,不僅官方斷絕往來,民間也相互散播仇恨的思想。美國見縫插針,一方面加大抗中力度,一方面破格提升美台關係,終而讓台海成為英國《經濟學人》筆下「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」。這導致「兩岸何時會戰」、「戰爭型態」的分析如雨後春筍,此雖全屬臆測之言,但可見的事實是:去年10月裴洛西訪台,中共環台軍演;美國售台短程魚叉飛彈、刺針飛彈、標槍飛彈、火山布雷系統……,台積電遷美,美國計畫在台灣屯積武器,前國安顧問訪台時建議台灣民眾應學習使用AK-47步槍。

「戰爭」與「和平」如同天秤的兩端,中間有個法碼。4位總統,只有馬英九努力地將法碼往「和平」的方向推;其餘3位,全都是反向往「戰爭」挪移。

如果沒有馬英九,持續往同一個方向挪移的法碼,誰能保證會不越過紅線,天秤早已墜向戰爭的一端?

  如果沒有馬英九,要北京如何相信「和統有望」?而北京一旦認為「和統無望」,那不就是武統開始之日?


對立是美國的最大利益

細看美國的國際戰略,特別是最近俄烏戰爭,猛然一想才警覺:對立是美國的最大利益。

為了製造「對立」,所以要想方設法把世界分裂成兩大集團,讓他們彼此仇視、威脅、劍拔弩張,輕則造成灰色衝突,重則引起區域戰爭。

如此一來,由於人人自危,因而會出現軍備競賽,各國增加國防投資。美國是全球最大軍武輸出國,軍火商盆滿缽滿,慷慨捐助政治獻金自然不在話下。

美國是全球超級軍霸,海外軍事基地超過八百個,幾乎可說「哪裡有戰爭,哪裡就看得到美軍的身影」。盟邦若少了美國的支持與保護,安全堪慮。因而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,講好聽是言聽計從,其實根本是不敢違逆。

試看今天的台灣,馬英九執政8年,國防預算始終介於3111億至3200億。蔡英文執政,國防預算只增不減,2023年行政院報到立法院的預算,居然高達5863億,足足是馬英九時期最高預算的1.83倍。再看近幾年政府對美方的態度,要吃萊豬就吃、要買火山布雷系統就買、要遷台積電就遷、要屯積武器就屯積……,凡事言聽計從,幾乎到了不敢違逆的地步。

再放眼看這個世界,北約與中東各國,日本、南韓、澳洲……,多少國家的處境和台灣類似?

如果敵對勢力和解,彼此沒有安全威脅,美國便將失去軍火與控制的兩大紅利。反之,世界分裂,彼此敵視,美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,輕輕鬆鬆便可占據軍火江山,以及牢牢控制附隨小弟。

固然,世界分裂成兩大集團,戰爭的陰影美國同樣揮之不去。然而仗著地緣優勢,別說是區域戰爭,即使兩次世界大戰,戰火也不曾燒到美國本土。請問:如果你是美國的決策者,你會容許一個「化解衝突」的和平世界嗎?


你會和哪國家建交?

國際間只有利益,沒有道義。一個處處以本國利益、本國人民為首要考量的國家領導人,才是盡職的領導人。

概略而言,外交的目的有3,分別是利益、安全、尊嚴。試問與北京或台北建交,若兩者不可兼得,此3項因素的得失為何?

就利益而言,哪一國可以提供更大的外銷市場、擁有更高的旅遊潛力、能夠協助更大規模的基建,且能提供更高金額貸款?

就安全而言,哪一國在國際一言九鼎?可能出售更先進、更便宜的尖端武器?且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,對威脅國發出更強烈的嚇阻力?

就尊嚴而言,與誰建交,可能令國人感覺更有顏面?當國家領導人互訪,哪個國家更能引起國際媒體的觀注?

若能理智地思考前述因素,你心裡會清楚地明白,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領導人,必優先選擇與北京建交。之所以棄優從劣,不就是檯面下有「其他交易」?

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會明白別人的難為之處;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場責問他人,只會陷自己於孤立,而非交朋友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