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爭霸的原因是「能力」或「行為」?

一百多年以前,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八年,英皇愛德華七世問首相:「為什麼大英帝國和我姪兒威廉二世(德皇)的關係如此緊張,對美國卻比較友善?我反而認為美國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。」

首相當場不知如何回答,於是要求負責英德關係的大臣寫了份備忘錄給英皇,內容摘要如下:「陛下,處於德國致力取得政治霸權和海上優勢的今日,對英國的獨立與生存已經造成實質威脅。陛下認為英、德之間漸升的敵意,是因為德國的能力,還是德國的行為?」備忘錄分析的答案是「能力」。競爭對手只要具備能力,不管是否採取挑戰的行為,都會對自己形成威脅。如今德國愈益富足的財力就讓它具備此能力。德國必定會著手建立海上強權,進而威脅大英帝國。

三年以後英皇去世,喪禮上有三位大人物,分別是繼任者喬治五世、美國代表羅斯福,以及德皇威廉二世。羅斯福問德皇:「是否會考慮暫停跟英國的海上競爭?」德皇回答:「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決心,是德國堅定不移的政策。」

那個時候,若問英、德是否會開戰?所有人都會說:怎麼可能!正如同現在問大家:中、美是否會開戰?很多人直覺的反應是:不可思議!德皇回答羅斯福的問題以後,接著補充:「我在英國長大,我身體的一部分是英國人,我愛英國,我崇敬英國。」

回頭檢視德皇這兩句話,前後雖然予盾,卻清楚說明一個歷史鐵律:感情歸感情,現實歸現實。英、德兩國領導人心裡都明白,戰爭何其殘酷,免於戰爭是國家最高戰略指導。縱然他兩人是血緣親屬,英、德有文化的共同領域,經濟也相互高度依賴,很不幸,這些理由沒有一個有助於阻止戰爭的發生。

現實勝過一切,崛起強權無須採取挑戰的「行為」,其自身無法遏制、持續茁壯的「能力」是大勢所趨,也必然會衝撞現有強權的霸權地位。而現有強權為了維持自己獨一無二的霸權地位,也必然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採取打壓手段,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