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具備侵略性的民族?

14928月,哥倫布在西班牙君王的贊助下,以3艘帆船、90位船員的規模從歐洲啟航,艦隊向西航行一千一百餘浬橫越大西洋,先後抵達中南美洲古巴、海地、多明尼加等國。他發現當地原住民非常友善,使用削尖的木頭、骨頭做武器,沒有進步的戰術,幾乎還活在新石器時代,驚訝之餘,他情不自禁在日誌透露出殖民者心態,認為只需要50名船員就可以輕易征服這些島嶼,接著可任意掠奪島上豐富的資源,大量原住民則可隨他們的喜好處置與奴役。

次年3月,哥倫布返回西班牙,興奮地對皇室進行遠航探險報告,燃起皇室征服異域,建立海外殖民地的野心。哥倫布第二次啟航時艦隊規模擴增到17艘船、1500名船員,隨後在海地島建立第一塊殖民地,印地安人被課以重稅,有的被驅使到金礦從事奴隸勞動,有的則被捕捉運回歐洲販賣。

哥倫布為歐洲開啟了殖民美洲的大門,然而對美洲原住民則是殘酷大掠殺的開始。17世紀初,英國加入移民美洲的競賽。18世紀美國脫離英國獨立,接著展開西進運動,在這個歷程中,美國統治階級不斷地血腥壓迫與殺害印第安人。

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,美洲原住民保守估計在一億人以上。其後經過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英國等的移民入侵,如今生活在美洲的原住民不超過四百萬人。

15世紀初,明成祖下令鄭和率領艦隊下西洋,首航為1405年,前後7次,每次平均航程約2年,總歷時29年。鄭和艦隊都由兩、三百艘大小帆船,搭載官兵兩、三萬人組成,訪問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國家,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、紅海、麥加,規模之大,至今人類史也不曾再現。

鄭和首航比哥倫布首航早了87年,如果當時明成祖眼光夠遠、懷抱壯志,以鄭和艦隊的實力,所到之處定然望風披靡。如此,18世紀大英「日不落國」的傲人成就,對15世紀的明朝不過是囊中物、甕中鱉。然而鄭和艦隊不打、不殺、不搶,官兵言行幾乎等同今日敦睦艦隊。兩相比較,說中國人酷愛和平、不具備侵略性,沒有幾分道理嗎?

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,元朝是意外的篇章,來得又急又猛,淪亡之速更如電光石火。嚴格地說,元朝是蠻夷侵略中國,再轉而征服歐亞的短暫過程,在歷史上曇花一現,不應列為中國正史的一部分。

撇開元朝,中國歷代領導人,哪一個曾經表現出征服世界的野心?又有誰採取具體行動?如果不曾出現一位,原因是什麼?

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告訴我們,中國有充足的「能力」征服世界,然而缺乏「意圖」。再講白了就是「沒有興趣」。早年中國根本認為自己就是世界,其他民族全是偏居一隅的蠻夷。征服蠻夷有什麼好處?要教化他們、管理他們、養活他們,何苦自尋煩惱?管他去死去活,只要「人不犯我」,中國基本對外政策就是不搭理他們。

除此以外,中國皇權至高無上,虎視眈眈者眾,因而皇帝必須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費在防範野心分子奪權篡位。好比鄭和下西洋,不是為了敦親睦鄰,也無心宣揚國威,而是搜尋政變失蹤的建文帝,任他海角天涯,只要對皇權有威脅,上天入地都要誅滅。

皇權是首要考量,其次是「維穩」,人民不要造反、不要鬧事,個個都能安分過日子。很不幸,中國人口太多、天災頻傳,各種政治問題又太複雜,「國泰民安」四個字對中國領導人就是一大挑戰。所以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因素,「以中自居」的中國領導人根本無心向外擴張。講好聽是酷愛和平,其實是家大業大,搞定內部已然不易,何苦再生事端,自尋煩惱?

一個民族是否具備侵略性,不要聽他們說了什麼,看他們做了什麼。至於做了什麼,歷史記載得清清楚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