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世紀初,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崛起。同一時期在中亞一帶,另有一個龐大的帝國「花剌子模」,由於擁有豐富的水資源,因而成為農業高度發達、手工業興盛的強國。
1214年,花剌子模國王「摩訶末」派遣使節團前往蒙古,希望與蒙古建立貿易往來。成吉思汗明白國際貿易的重要性,不僅同意通商,甚至在沿途派遣駐軍保護往來商隊的安全。本來是各取所需、互利互惠的貿易往來,然而在1218年,一支龐大的蒙古商隊途經花剌子模邊城「訛答剌」,守將「亦納勒術」看到商隊攜帶的大量財寶起了貪念,不分青紅皂白將商隊關了起來,再向國王報告,說商隊藏有成吉思汗派的間諜。
國王不明究理,也未經過調查就信以為真。於是,亦納勒術將商隊成員處以死刑。
成吉思汗得知此事後大怒,派遣使節團前往花剌子模,要求國王將守將亦納勒術交給蒙古究責。不幸的是,花剌子模是比蒙古還要強盛的帝國,國王驕狂自負,不單沒有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,甚至將使節團的正使斬首,以及燒掉兩位副使的鬍鬚。
沒有鬍鬚對蒙古男人是奇恥大辱,嚴重性比當眾剝光衣服還要令人難堪。看到兩位鬍鬚被燒掉的副使,怒不可遏的成吉思汗親率二十萬大軍,浩浩蕩蕩長途奔襲數千里之外,擁有四十萬正規軍的花剌子模。
花剌子模一戰而潰,國王倉皇逃命,蒙古大軍所到之處,所有堅固的城堡盡皆遭到摧毀,全國男性俘虜除了工匠,其餘全被處死,五十萬女性俘虜則分配給蒙古士兵做為奴隸。
這是一個極端殘酷的戰史,卻清楚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:自古以來,戰爭總是由少數愚蠢、狂妄的統治階層挑起,然而最後為戰爭買單的卻是底層廣大、無辜的民眾。
戰爭的殘酷毋庸置疑,避戰本應為所有國家領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。話雖如此,但某些有限、局部戰爭,戰爭的規模可以控制,損害也在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。更重要的是,戰爭不會傷害到「發動戰爭者」的生命、財產、權力,甚至反而會因為「戰爭時期」而擴大他的權力,給予他上下其手、整肅異己的機會,對於這類領導階層而言,為何不發動戰爭?在他們眼中,對外戰爭是維護國內政局穩定、族群團結、文化提昇的一環,犧牲少數人民的生命得以換取此「大我」成果,不值得嗎?
另外,如果戰敗的後果比投降更慘,小國也會勇往直前。特別是決定開戰的那群領導菁英,反正戰敗以後可以溜之大吉,順道把巨額外匯帶走,逃到國外成立流亡政府,繼續為復國努力,繼續吃香喝辣,如此一來,戰爭有何可怕之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