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不對稱作戰?

「大吃小」是戰場求勝的原則,千古不變。因而當兩國對峙,首先應研究雙方戰力誰大誰小?

如果己方為「大」,而且超越對手甚多,勝利手到擒來,只要集結優勢兵力,不遲疑、不手軟、不犯錯,直指敵方戰略重心全力攻擊。「大」期望對手採取「對稱作戰」:我用什麼,他用什麼;雙方精銳盡出,正大光明地在戰場拚搏,因為先拚光家底的必然是「小」。

若不幸屬於「小」的一方,由於對稱作戰必敗,所以只能採取「不對稱作戰」。不對稱作戰要掌握三個原則:

1.      研究敵我的長項在哪、短處是什麼?然後竭盡所能「以己之長,攻彼之短」。

2.      作戰全程要等待適當時機、尋找適當場域,一旦在「局部戰場」形成「大」,則動於九天之上,全力採取攻勢;其餘置身「小」的場景,盡可能採取守勢,藏於九地之下以保存戰力。

3.      攻擊敵人的作戰「能力」,而不是「有生戰力」。作戰能力是後勤支援、民心向背、軍心士氣、武器裝備等的總集合。選擇敵方最脆弱的一項,在最恰當的時機與場域,針對這個「點」全力攻擊。

三個很簡單的原則,現實環境卻十分複雜,因為面對不同的敵人,戰法與戰具都會有顯著的不同。例如地對地戰術導彈是中共應對美國航母,「以小搏大」的不對稱武器;然若用於台海戰場,則是「以大欺小」的精準打擊武器。

以前述三個原則檢視台灣建軍,由於中共潛艦、大型戰艦、戰機,無論是數量或質量都占有絕對優勢,因而朝這方面建軍屬於「以己之短,攻彼之長」。

另外是台灣防衛作戰,目前採取「遠距攻擊、制空、制海」的戰略,美其名是「逐次殲滅」敵有生戰力;其實對「小」的一方,是「力量分散、逐次消耗」己方戰力。

再看中共若採取「直指台灣本島」的三棲登陸作戰,前提必定是已經掌握海峽的海優與空優。在這種條件下,請問作戰全程哪一個時機與場域,重型坦克或大型炮車能夠發揮戰力?

近日美拒售「銳霆專案」M109A6火砲,再加上不久前遭到拒絕的「神鷹三號」MH-60R直升機,兩個案子都不符合台灣不對稱作戰所需。台灣需要的是在「中共發動第一擊」以後仍能存活,在「失去海優與空優」以後仍然具備戰鬥能力的裝備。什麼裝備符合這兩個條件,三軍負責擬定建軍計畫的長官們宜深思,善用有限的國防預算,做最有性價比的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