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不瞭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,好比一九七一年祕密訪問北京的季辛吉,想必很難理解:台灣對北京有那麼重要嗎?說土地面積,不過是大陸的○.四%。講人口數,只有一.六%。早年大陸一窮二白,還可以說中共貪圖台灣這塊肥肉,如今台灣GDP僅占中國的四%。再以「一國兩制」對經濟方面的承諾,統一台灣對北京只有付出,沒有分毫收益。至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遠不如麻六甲海峽或蘇伊士運河;自稱位居「第一島鏈」的戰略要地,多少有自抬身價之嫌。既然如此,「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,都會為台灣流盡最後一滴汗、灑盡最後一滴血」的關鍵原因是什麼?
想要找到答案,請回頭看一個歷史故事。
中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,帝王向來都忽略海權經營,唯一的例外是明成祖朱棣,他在上任的第三年,下令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下西洋,首航於西元一四○五年,前後七次,每一次都由二百四、五十艘大小帆船組成,搭載官兵兩萬六、七千人,訪問三十多個國家,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、紅海、麥加,平均航程約兩年。
相對於赫赫有名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鄭和下西洋早了八十七年。那年頭航海技術剛剛啟蒙,哥倫布首航僅三艘帆船、九十位船員,由西班牙出發,向西橫越大西洋,抵達中南美洲古巴、海地、多明尼加等國,七個月以後返回原出發港。
與鄭和艦隊相比,哥倫布艦隊小而又小、微不足道。下令鄭和出航的朱棣若有心征服世界,在當時如探囊取物。但是明朝對征服世界毫無興趣,也無心敦睦邦交,耗費天文數字般的巨資,長達二十九年的七下西洋之後,突然一改國策,實施嚴格「片板不許下海」的海禁一百九十三年。前後如此巨大的轉變,原因是什麼?
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。朱元璋建立明朝,朱棣被封為燕王。一三九八年朱元璋駕崩,皇太子朱標早逝,皇太孫朱允炆即位。朱允炆為鞏固皇權,聽從大臣建議削藩,身為皇叔的朱棣憤而以「清君側,靖內難」的名義起兵,這場史稱「靖難之役」的戰火延燒了三年。一四○二年朱棣大軍攻入應天府,一場大火燒了宮城,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,叔叔朱棣登上皇位。
由於民間盛傳朱允炆流亡海外,叛亂起家的朱棣心裡不踏實,唯恐有一天朱允炆回國爭奪皇位,因而大肆殺戮前朝臣子,徹底清除朱允炆人馬,同時積極籌劃追捕行動,派遣從小在身邊長大,且跟隨他南征北討、有勇有謀的鄭和籌組艦隊,七下西洋的首要任務,甚至可以說唯一任務就是搜尋朱允炆的蹤跡。
從這段史實可知,中國歷代歷朝,繼承皇位的正當性,或是說「法統」傳承極其重要。
中共靠叛亂起家,趕走了「推翻滿清、建立民國、寸土寸血打贏八年抗戰」的國民黨。當年朱允炆只是去向不明,朱棣便不惜以傾國之力,上天下海追捕朱允炆。如今中華民國不僅健在,而且就在海峽的對面,還是世界自由民主的標竿。這對一黨獨大、一黨專政統治大陸的共產黨而言,他們的內心如何踏實?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法統,中共就勢必消滅中華民國。反之,只要中華民國存在一天,法統之爭便還未落幕。例如有朝一日中共政權如果被推翻,若勢力來自國內叫「叛亂」,來自國外叫「侵略」,但假如來自台灣,則可視為「收復祖國河山」。法統之爭的關鍵就在於此,所謂名不正,則言不順,它是中國傳統的政治觀念,代表政權正當傳承的合法性。
「一寸山河一寸血」是每一個政權對自我的期許,然而那多少有「期許」的味道,有時不得不量力而為,因為識時務者為俊傑。可是,如果碰到法統之爭,對傳統中國知識分子而言,那是有你無我、不共戴天的生死鬥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