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哪個年代、哪個領導人,當他動念發動戰爭,通常會思考以下兩個因素:
一、上兵伐謀
孫子兵法有所謂: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――這屹立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戰爭指導,意思是:戰爭最好的手段是以謀略挫敗敵方,其次是透過外交談判讓敵人屈從我方意志,再其次是使用武力擊敗敵人軍事力量,而最下策是攻城掠地。
歷史上有名的伐謀是空城計,孔明面對司馬懿大軍來襲,故意大開城門,坐在城上焚香彈琴,讓司馬懿以為城內有埋伏而退兵。
伐交典型的例子是美朝衝突,正當川普與金正恩激烈對嗆,世人憂心即將開戰,但過外交協商卻來了個急轉彎,兩國領導人的相互對嗆也變成彼此稱讚。
伐謀與伐交都能避開兵戎相見的戰爭,為何伐謀技高一籌?
外交要透過你來我往的言詞協商,同意與否的決定權部分操之在敵。
謀略無須說服,成敗操之在我。
至於伐兵,當年施琅收復台灣,基本奠基於澎湖海戰;那一戰清軍大勝明鄭,其後就如秋風掃落葉般收復全台。
與敵對撞的最下策是攻城掠地,那近乎是一種「不是你死,就是我亡」的殲滅戰。
未來台海如果爆發戰爭,目前話題集中在重層嚇阻、兩棲登陸、灘頭殲滅……,這是戰爭的最下策――攻城。攻城曠日費時、血流成河,縱然取得勝利,也難以維持日後穩定統治,是台海最不可能的戰爭型式。
至於伐交,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,再再表現堅定的黨意、蠻橫的態度,加以積極操作反中、仇中,北京想要透過伐交與民進黨達成共識,成功的機率渺茫。
撇開攻城、伐交,就只剩下伐謀、伐兵。
伐謀要講究著力點,伐兵則是軍力對軍力――不傷及無辜、不攻擊非軍事目標。
二、木桶效應
管理學有所謂木桶效應,又稱短板理論,其內容為:一個由多塊木板圍成的木桶,盛水多寡取決於最短的木板。
拿木桶效應比之於台海戰爭,「國安木桶」的板子組成包含:軍力、經濟、能源、電力、股市、匯市、網路、物資、民心……;北京伐謀的著力點就是找出台灣的「短板」,再針對短板加重力道,加速國安崩潰的來到。
軍力是台灣的板短嗎?
台灣飛彈密度全球排名第二,而且以目前大量、快速的採購進度預判,不久的將來……,或許目前已經全球排名第一!
針對防衛性國防而言,軍力不單不是台灣的短板,反而是長板。未來台海如果爆發戰爭,國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機會趨近於零,因為遠在這條件成立以前,其他短板已經崩潰。
以現今台海現況相較,台灣有兩塊明顯的短板:
1.
經濟:
北京不必出兵,只要斷絕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就是重擊。果真如此,國際即便想要干預,理由是什麼?又能對台灣提供什麼助力?
2.
人民意志
人民意志就是「國安木桶」的桶箍。1980年鄧小平提出解決台海問題的原則,至今整整四十年,全中國,13~14億人口只有「一國兩制」唯一的聲音;相對於台灣,過去40年可曾取得一次共識?台海問題的解決方案,大陸是同心協力、眾志成城,台灣是離心離德、各有所圖。
講到這,我們可以預推北京武統原則性手段如下:
一、 伐謀為主,伐兵為輔;至於用兵的目的,主要在強化謀略的效果。
二、 北京伐謀的著力點在台灣「經濟、人民意志」兩塊短板。
原則歸原則,北京可能採取什麼行動?
在此我願意大膽地提出一個想定:
緊接著,解放軍往西南沿海大量調動兵力,環繞台灣頻繁地進行實兵實彈操演,請國人認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:
1. 國際能以什麼理由採取什麼行動?
2. 台灣內部會產生什麼變化?
第1個問題不難,因為變化不多。
第2個問題就複雜了,而且越想越令人心寒!